- 产品描述
- 技术参数
- HiDEN技术
- 结果展示
- 客户评价
-
- : X-Porator H1
- : 1022875841454759936
X-Porator H1电转仪,又称基因导入仪,是ManBetX万博全站app经历4年潜心研发的成果,该设备集合了多项壹达独有专利技术。H1通过精确控制脉冲电压、脉冲波形、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以及脉冲重复次数,由高密度矩阵针电极(HiDEN技术)在细胞液中产生均匀电场,实现直接将外源物质导入到目标细胞中的目的(电转染)。
1. 产品简介2. 产品特点1)改进升级,质量性能大提升历经一年,完成电子及结构硬件改进21项,软件升级17版,改进41项。2)高转染效率和细胞活率自主专利钛铂合金电极杯和HiDEN针电极技术,低压转染。3)钛铂合金电极杯稳定耐用,不易产生金属离子,降低细胞毒性。4)采用HiDEN技术针电极自主专利技术高密度矩阵针电极(HiDEN)在较低电压下即能产生高度均匀、足够强度的电场,实现高转染率。5)参数可见可调可配合壹达流式电转仪进行参数优化与验证。6)无线操控整个转染过程,电转杯和细胞无需离开超净台,有效降低样品污染的风险。7)优质的售后服务专业化实验团队提供即时在线或现场技术支持。8)合理的设备和耗材成本3. 使用方便4. 实验操作流程(电极杯)5. 实验操作流程(矩阵针电极)关键词:- EBXP-H1
- 电转染
- 电穿孔
- 均匀电场
- HiDEN
-
项目
参数
单孔处理细胞液量 60-3,000 μl 电压波形 方波 脉冲电源电压范围 1-400 V 方波持续时间 10-100,000 μs 脉冲间隔 15-10,000 ms 方波个数 1-100 电极 96-, 24-,12-孔板专用针电极/电极杯 无线传输距离 15 m 操作系统平台 Android 输入电压 210-240 VAC 外形尺寸 宽220 × 深408 × 高180 mm 重量 8.2 kg -
HiDEN技术是壹达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即高密度矩阵针电极。它为壹达X-Porator H1提供了均匀稳定的电转染电场,提高转染效率。HiDEN技术使电极在较低电压下产生细胞转染所需的电场强度,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
HiDEN技术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基本消除了传统电极产生的阴极效应。阴极效应产生的大量氢氧根离子,对细胞造成极大损害,导致电转后细胞较高的死亡率。而壹达X-Porator H1减少了阴极效应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
1. 结果节选
2. 成功案例
1)中科院基因组所,使用壹达X-Porator H1,转染mRNA入人源DC细胞。设置参数为电压230V,脉宽100µs,重复6次,间隔1s,TE=85.5%,V=81.2%,M=69.4%。使用市场L电转仪产品进行相同的实验,TE=97.2%,V=47.1%,M=45.8%。2)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使用壹达X-Porator H1,4因子共转MEF细胞诱导iPSCs。设置参数为电压150V,脉宽100µs,重复6次,间隔1s,单转TE=42.4%,三质粒共转TE=24.5%,V>95%。(发表于期刊Biomicrofluidics 9, 054107 (2015))。3)某生物技术公司,使用壹达X-Porator H1,转染DNA入mES细胞,TE>56.4%。比市场B电转仪产品的转染效率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4)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使用壹达X-Porator H1,以高转染率和高存活率将T1造影剂转染入MSC细胞。市场其它电转仪和化学转染试剂均无法实现。3. 成功案例
壹达独家电转技术助力科学家揭示干细胞移植体内后的命运!
2017年9月22日,国际一流学术刊物Nano Research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磁共振与纳米技术课题组关于磁共振影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干细胞移植活体示踪中的应用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该研究团队使用壹达电转仪X-Porator H1,突破了该研究领域多年的技术瓶颈。该文章标题为:Cell-assembled(Gd-DOTA)i-triphenylphosphonium(TPP) nanoclusters as a T2 contrast agent reveal in vivo fates of stem cell transplants。
捷报!使用壹达电转仪成功获得iPSCs!存活率>95%!
由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一项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利用苏州ManBetX万博全站app科技(Etta Biotech Co., Ltd.)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矩阵针电极(High-density Distributed Electrodes Network, HDEN)电转染技术,成功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相关研究结果于2015年9月11日在线发表于Biomicrofluidics期刊上,论文标题“Generation of murin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using high-density distributed electrodes network”。
-
“壹达H1电转使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果已发表在今年Nano Research。”——谭老师,副教授,中科院苏州纳米所“22RV1细胞基因编辑效率符合其要求,目前正在优化同源修复效率。”——李博,在读博士,山东大学“与之前的电转仪相比,大幅度节省实验成本。”——孙老师,部门主管,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本较低,结果稳定。”——胡博士,研发总监,吉玛基因“与之前的电转仪相比,转染效率加倍,大幅度节省实验成本。”——董博,研发总监,浙江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能满足不同细胞转染要求 包括不同质粒和多质粒共转。”——叶老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性能满足日常科研使用。——林老师,副教授,福州大学